知名专家蔡晓凌教授:糖友必修课——别让心肾“亮红灯”!
11月14日(明日)19:30-20:30,我国知名专家,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蔡晓凌教授,将开启在线直播——《糖友必修课:别让心肾“亮红灯”!》。
11月14日(明日)19:30-20:30,我国知名专家,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蔡晓凌教授,将开启在线直播——《糖友必修课:别让心肾“亮红灯”!》。
很多人觉得,测血糖只是为了“查查高不高”。但对医生来说,它其实是一个治疗导航仪。
中国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了——2024年已经有1.48亿人,预计到2050年还会涨到1.68亿。虽然很多患者在用基础胰岛素控糖,但问题不少:病情会慢慢加重,还总担心低血糖、体重增加,最后真正能达到血糖控制目标的人,只占40%~57%。大家早就盼着一种既能控好糖,
声明: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,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,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,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,意在科普健康知识,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。
糖尿病从发现至今已有3500年历史,从三千年前对 “多尿、尿甜” 症状的懵懂记录,到如今实现 “临床缓解” 的科学突破,人类对抗糖尿病的历程,不仅是一部医学进步史,更是一场守护生命质量的持久战。
有人吃药吃得很勤,但空腹血糖常常在7以上;有人餐后血糖还飙到11、12 mmol/L,心里满是疑惑。
他患糖尿病十多年,血糖也控制得“差不多”,但最近检查发现——尿蛋白、肌酐升高,肾功能下降。
声明: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,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,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,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,意在科普健康知识,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。
长期偏高,说明胰岛功能在超负荷工作;波动太大,提示血管内皮在受伤;过低,甚至比高血糖更危险,可能导致晕厥或昏迷。
“医生,我最近血糖好像比以前稳多了,药也少用了点,是不是胰岛功能恢复了?”
很多服用二甲双胍多年的糖友,都会在某一天忽然发现——身体不像从前那样有劲儿了。不是药伤了肝肾,而是能量的“开关”被轻轻拨低了。看似平稳的血糖背后,身体的代谢齿轮其实早在悄悄改变。这种变化不剧烈,却足以让人在岁月里逐步“掉电”。
二甲双胍,这个在药柜里躺得最久的“老药”,不少糖友一吃就是十几年。它口碑好、价格低、对肝肾温和,不少人甚至觉得它是糖尿病患者的“护身符”。可很多人没注意到,这药护着护着,却可能悄悄偷走身体里关键的营养。
声明: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,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,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,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,意在科普健康知识,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。
“医生,我每天吃东西不多,怎么血糖控制不好”“这款无糖食品很健康,我为什么不能吃”“已经吃好几种药了,记不住也怕吃错,怎么办”最近,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内分泌科门诊,记者目睹不少“老糖友”带着困惑前来:秋季,老年糖尿病患者迎来了血糖管理的关键期。
提到1型糖尿病,很多人会想到“终身打胰岛素”:每天至少4针,一年下来要扎1400多针,还要频繁扎手指测血糖,不仅身体遭罪,心理压力也大。更让人无奈的是,不管打多少胰岛素,都只能“对症控糖”,没法阻止胰岛β细胞被不断破坏。直到2025年9月,全球首个针对1型糖尿
谁骑车没摔过?可要是刹车线断了,那就不是摔一跤的事,可能要命。糖尿病这辆“自行车”,不是骑不骑的问题,而是怎么骑、怎么刹的问题。
气温一降,不少糖尿病朋友就开始犯愁:胰岛素不好吸收、血糖波动大,还听说天气冷了吃达格列净更危险,这到底咋回事?早上出门一口凉风灌到心口,脚底打着哆嗦,药照吃、糖也照测,可身体却没以前那么“听话”了。这种看似小问题,其实隐含着冬季控糖的大坑。
血糖控制得好的人,生活习惯几乎都有共通点;而血糖总是忽高忽低、药越吃越多的人,也往往有几个“共性问题”。
2025年国内执业医生超1300万,但越来越多医生开始跳出“诊室坐班”的单一模式——基层医疗、企业健康、垂直科普这3条赛道需求爆发,既能避开夜班、门诊扎堆的压力,还能拓展收入和职业边界。
那天他说:“我早就习惯了血糖高,可最近这手老没劲,是不是年纪大了?”我听完只是轻轻点头,又缓缓摇头。很多糖友活过53岁后,身体不再只是“血糖高”这么简单,而是开始一段更深层的消耗战。